陳婉嫻怒促特首改革管治文化<br>高官存心放棄逾40歲工人

陳婉嫻怒促特首改革管治文化
高官存心放棄逾40歲工人

【本報訊】本港失業率正逐季攀升,當局束手無策,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透露,有政府高層官員曾私下向她流露對四十、五十歲低技術人士採取放棄態度,指他們已「冇得救」,讓他們領取綜援度日算了;她強烈批評此種心態要不得,並認為特首董建華有必要改革管治文化。 記者:王惠芳

身兼工聯會副理事長的陳婉嫻接受本報訪問時,批評董建華的管治文化在回歸首三年對改善就業機會無補於事,她說:「董建華以前成日講:『經濟好,就乜都掂。』但四十、五十歲嘅低技術工人是永遠追不上新經濟,難道你叫百多萬打工仔上月球?官員也不能話香港搵唔到工,返大陸啦!」

應推動本土文化經濟
及至最近,政府大力推動勞工密集的旅遊業,陳婉嫻認為情況是有改善,但卻有些官員的管治心態令她心寒。陳婉嫻透露,有高官最近曾私下表示,有些人「是冇得救」,他們年過四十、五十歲,技術水平低,即使接受再培訓,也難以追上經濟新列車,惟有依仗綜援過活。陳婉嫻對該高官言論非常反感,她指港人一直追求自食其力,即使政府肯派綜援金,他們也不想要。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去年失業人口中,四十、五十歲高達六萬八千多人(見表)。
陳婉嫻認為,香港在拓展高增值、新科技的同時,也要提供空間讓勞工密集、小本經營的舊經濟同時生存;例如在規劃上的配合,「𠵱家啲社區好單調,只得個商場,商場又肉酸,淨係得啲連鎖經營;條街就靜過鬼,冇晒以前兩夫婦拍檔做小生意啲熱鬧場面。」她認為港府應推動本土文化經濟,催生有香港特色的小商舖,讓香港有多些如廟街、女人街、利源東西街般有本土特色的地方。

她認為本港經濟若能容納多些小本經營,現時低技術工人的出路就不會那麼單調,要不是做快餐店,就是看更、清潔工人或鐘點女傭。
此外,陳婉嫻預計失業率到農曆新年後將會升至百分之六水平,三至四月會更為嚴峻。她批評造成此惡劣處境,是有人為因素,「滙豐銀行賺一百二十億元也炒人,不少機構是借勢作結構性瘦身」,令致失業情況雪上加霜。歸根究柢,陳婉嫻指商界仍未脫離殖民地時代心態,「勢好攞到盡,冇錢賺就走」,完全缺乏同舟共濟的心態。

學者:官員接受現實
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高官存在如此「睇人唔起嘅」心態,難望當局會改善低下階層的痛苦。     
但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則認為官員抱持此種心態是接受現實,因從外國經驗看,低技術又年過中年失業人士是好難返回勞動市場;他指出,當局既認清領取失業綜援人士是迫於結構性經濟轉型所致,當局日後就不要發放「綜援養懶人」或「啲人唔去搵工」等貶抑領取綜援人士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