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Bocconi大學經濟學教授 奇法茨(FrancescoGiavazzi)UnivfortuneS.p.A行政總裁 喬范里尼(AlbertoGiovannini)
經濟理論往往可以凝聚民意以至改變政經架構,歐羅的發展史正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貨幣聯盟的優點,最先由獲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加拿大經濟學家蒙岱爾(RobertMundell)提出。歐洲各國參考其理論,認為有必要規管各國中央銀行等政府機構,與其他社會部門的互動,遂同意發行歐羅。
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MU)的產生,主要基於以下看似荒誕的想法:政府控制本國滙率和金融市場的權力,通常與其穩定這些市場的能力成反比。意大利是現成的例子。歐盟未組成之前,意大利飽受高通脹、高利率和國債利息負擔沉重之苦,影響政府庫房和市民生活水平。
可是,一旦意大利政府再沒有直接操控滙率和利率的權力,高通脹和高利率亦逐漸消失。這不一定表示該國政府立心不良或處理不善,只說明了過去二十年間,各資本市場波動愈來愈大,以歐盟成立之前老一套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思維,根本難以有效操控和管理。
歐羅的成功對經濟改革的政治層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經濟上,歐羅令一些人得益,一些人受損;但由於受影響團體分布極為廣泛,以致支持及反對歐羅的團體,根本難以凝聚聲勢,更遑論互相攻訐。在不同時候和不同國家,對歐羅持正反意見的團體也不一樣。
本來,成立歐羅有不少爭議,尤其是公共財政的權力。有見及此,歐盟制訂了詳細而循序漸進的時間表讓各國遵行,並訂下清楚罰則,以順利推行改革。在金融市場,訂立時間表之舉可能有風險,但對於排除政治障礙卻異常有效。
希臘、芬蘭、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有不少反對加入統一貨幣的聲音。部分商家希望藉本國貨幣貶值,以維持或增強競爭力。有些政客亦發現,通貨膨脹毋須經國會投票,是增加稅收的有效手段。
採用歐羅之後,這些便宜政策的成本大增。問題不再在於通脹率的高低,而在於是否願意被排除於歐洲統一市場之外。聰明的政客很快明白,歐羅產生的政治成本效益,紛紛轉軚支持。
舉例而言,希臘在過去二十年來,一直靠歐盟經濟援助,但經濟仍陷於低增長和高通脹,經援又花在公務員的高薪之上。希臘政府一意識到有可能被排拒於歐洲之外,立即在兩年內改弦易轍,支持歐羅。
歐羅只是經濟和政治整合的其中一個環節。故此,一些貨幣掛鈎的單方面試驗,例如阿根廷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其成敗和歐羅有天淵之別。
歐盟的經濟改革雖定下不少限期,但限期一過,因此而形成的經濟壓力也隨之消解。明顯地,歐盟成立之後,改革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都明白,所謂福利國家,實際上不斷蠶食下一代的財富和福利。
過去種種勞工法例和規定,令百萬計潛在勞動人口失業;從汽車買賣到牙醫服務,不少行業都缺乏競爭。是故,大量金錢由消費者流失至法律保障的既得利益者,連帶整體經濟也患上肌肉硬化。採用歐羅之後,這些範疇的改革仍面對不少傳統阻力。總體而言,我們仍覺得歐羅引發的經濟改革方向正確,而且執行上有條不紊。採用歐羅的好處遠超乎經濟層面,更有效說明了,若國民之間可以輕易過境經商交易,可望化解國家民族的百年恩怨。自由而穩定的歐洲社會,將建基於穩定的經濟架構。最終,歐洲各國政府(甚至前共產主義國家)也將熱切希望加入歐盟。其他國家也應該密切注視這種轉變。